close

    多數民眾將建築稱之為「房子」,無疑是從「居住」、「實用」的角度看待建築;而建商或者從「商品」的角度、或者從「作品」的角度出發,最終它仍要經過市場的檢驗。市場的檢驗是什麼?購屋者買不買單。

    景氣好的時候,投資客或者市井小民一頭熱栽進去搶房,計較的不是價格,而是「量」,也就是「買到」與「沒買到」,買到1戶或者買到幾戶?景氣不好的時候,買房看的是「價」。在兩種景氣之間,建築的「質」一直是很容易被忽略的議題。

    在房地產圈子的朋友總跟筆者說,台中的建築觀念與規劃是全台灣的領頭羊。事實上,台中的房地產在80年代是拚量販的市場,西屯區的瑞聯天地就是那個時期的代表。但是在1998年金融風暴、1999年「921」大地震接連重創台中,台中幾個大咖建商應聲而倒。在接下來漫長的10年黑暗期,台中建築業者真的是「臥薪嘗膽」,在一邊保存財務實力的同時,一邊亟思如何在蕭條的市場爭取消費者認同。

   市場如果只競逐價格,那就是劣幣逐良幣!筆者此篇並不深究太多,但很簡單的觀念,大家只要買便宜的,那麼製造商第一個反應就是降低成本,而不是提高附加價值。放諸四海皆準!套用在建築業就是,降低建材配備等級、減用高成本的額外建材與設施,啟用低成本的建築團隊或大量採用套圖的方式規劃建案。

   徹底的惡性循環!

   多數人與筆者一樣,買房子不是用來炒作、套利,而我們都希望自己所居住的房子、環境乃至於鄰居都是有一定水準的,也希望將來有機會換屋時,房子能有好的保值效益。

    為何提到國宅,大家的直覺就是「便宜」?而談到新竹市文化中心旁的「鴻磐」社區,沒有人不說它是豪宅。這其中當然有許多值得深入思索的原因。然而我們從「建築之為建築」本身為起始點來思考,其實很多端倪在建案規劃之時已經「後天限定了。

DSC06262.JPG

*同街廓並排而坐的建築群,身價都一樣嗎

 

    筆者以為,看待一棟建築之是否成材、成器,要從建築的「思」與「想」開始。所謂的建築思與想,並非要你鑽研現代建築大師科比意,或歐基里德的黃金比例,而是規劃者(建築師、空間規劃師或者景觀設計師等)與出資者(建商)對於這個建案「想」呈現出來的「態度」。如果一開始,建商就是基於營利或者只想興建一棟能賺錢的建案,建築商品化的心態肯定反映在建築物本身的表現上。當然,筆者不是要求建商要規劃很突兀、很標新立異,而是你的建築本身是否能很自然地與周邊的地景地貌和諧並存,你的建築規劃(特別是立面)能否在造型設計與居住實用中得到平衡,你的建築想要傳遞給居住者的心境是什麼。而消費者在靜觀你的建築當中,能否得到反思與沉澱,如何兩者能有對話產生,才是筆者所說的建築的「思」與「想」。它不是高深的學問,不必你有多高學歷或者多專業建築知識,但要你有充足的人生歷練的體悟與品格修為的自省。

DSC06266.JPG

*在原創之外,與地景結合,「和諧」才是建築的美感。

 

DSC06248.JPG

*建築不必華麗炫目,重在它的思與想。這也關係著觀看者自身的體悟與自省*

 

    讓好的建築作品被看見,是筆者想跟大家分享的初衷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野球大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